在診間傾聽患者的病情苦難,診斷開藥,擬定治療策略,這是醫師日常。但醫師也會變成病人,一旦罹患急重症,從診間換至病房,人生角色瞬變。與死神擦身而過,對病人切身之苦,更能感同身受:經歷人生低潮,迎接雨後彩虹,重新投入醫療服務,成為更了解病人的醫師

希望這系列報導讓民眾了解真實醫界,也為重症醫師們加油。

徐超斌醫師

凌晨一點,在送走最後一位病人後,徐超斌整個人覺得不對勁,眼歪、嘴斜,單側癱軟無力,自己親身感受醫學教科書裡的中風症狀...



林禹宏醫師

林禹宏骨髓移植兩年後,肺臟卻出現排斥症狀,呼吸急促,甚至吸不到空氣,第一次體悟什麼是「生不如死」。疫情期間,女兒上網發文,期盼奇蹟出現...



陳炯年醫師

發病幾天前,陳炯年參加峇里島學術研討會,當時走路特別喘,回國後立刻安排檢查,卻在前一天晚上因急性心肌梗塞而倒下,那年他才52歲...



李伯璋醫師

執醫43年,開過數千台刀、照顧過上千位腎臟移植病人,國內推動器官捐贈移植的權威、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從沒想過自己會有這麼一天,因罹患腎臟癌躺在手術台上,由年輕一代的外科醫師切除一顆腎臟...



吳敏綺醫師

「雖然得癌症可能是運氣不好,但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運氣還算不錯。」綺顏診所院長吳敏綺說,做乳房攝影當天,是剛好收到衛生單位簡訊通知,家裡附近有乳房攝影車,熱愛運動的她就騎腳踏車前往,當時什麼症狀都沒有,卻因此早期發現及早處置...



郭漢崇醫師

這一次的生病開刀,對郭漢崇的人生啟發很大,真正體會到「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的痛苦」,現在他當了病人,知道生病身體不適的感受,這不是當醫師的人所能體會的...



林肇堂醫師

「如果10多年前沒治療,我可能早就死了,故事就停在59歲。」林肇堂說,他已多活10年,做了好多事情,現在每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身上的一個刀、一個疤,都是好的啟發」。



陳燕麟醫師

年輕時,陳燕麟會故作堅強,與同學開心出遊,但內心的壓力不時浮現,情緒來時偶會難過、憂鬱,「很像迷路在黑暗森林裡」,他曾自暴自棄,「既然身體都這樣,幹嘛還要努力」,或許是個性樂觀,總在低潮後很快站起。



賴貞吟 醫師

吞過小蛇、壁虎、青蛙,以及昂貴的犀牛角,到宮廟裡收驚、消災解厄,也請天上聖母收她為乾女兒,最後多次嘗試生物製劑,才壓制住皮膚潰爛化膿,小兒科醫師賴貞吟談起自幼對抗「膿疱型乾癬」親身經驗,從民俗療法到正規醫療,過程艱辛。正因飽受疾病之苦,執醫後,更能感受到病人及家屬的無助。



李科宏醫師

9年前,原本在長庚醫院針傷科服務的中醫師李科宏飛往義大利參加醫學會,因超過24小時未闔眼,過於疲累而觸發醞釀許久的疾病,發生急性腦中風倒在米蘭路邊...



蔡松彥醫師

肺癌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五年存活率只有一半,蔡松彥被診斷罹癌時,坦言當時能否活下來都不確定。對於這段抗癌過程,他視之為人生歷練,認為是上天希望他在54歲時應該對人生作出調整...



醫師

鄭伃書身為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收治過近千名乳癌患者,動過數百例手術,常叮嚀癌友要積極面對癌症,提醒女性朋友定期自我檢查乳房,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也罹患乳癌第二期,而且是非常棘手的三陰性。抗癌期間,除了感受到瞬間大量掉髮的恐懼,也深知癌友的無奈,這些都是醫學院教授沒教過的事,現在面對癌友,能更具同理心,感同身受。



總策劃:李樹人

系列報導企畫:黃妙雲

採訪記者:李樹人、林琮恩、邱宜君、黃妙雲、李青縈、沈能元、陳雨鑫、許政榆、鄒尚謙

icon_Back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