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型態離失智症有多近?













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與此同時,與年齡密切相關的失智者數量也逐年增加,導致醫療及照護成本上升。現行的「台灣失智症政策綱領2.0」將於明年結束,新的失智症政策綱領3.0應如何整合資源,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根據衛福部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失智者每年平均醫療支出高達53.3萬元,比無失智症者高出31.9萬元。如此驚人的照護成本,對個人、家庭及整體社會經濟皆帶來了重大的負擔。因此,我們需要更全面的思考,如何從改善個人生活型態開始,並意識篩檢、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性,積極預防和延緩失智症。



台灣半小時多1名失智者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每30分鐘就會增加1名失智者,另在衛生福利部112年全國社區失智症調查報告中顯示,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則越高,65歲以上盛行率為7.99%,但到85歲以上時盛行率已高達20.04%;120年將逾47萬人;130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近68萬人,且有逐年攀升之趨勢。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表示,政府執行二次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都只針對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忽略年輕型失智者盛行率及需求,希望全面調查人數與盛行率,才能有效部署據點,提供適切的照護服務。



失智症診斷新趨勢 「生物標記」助早期確診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絕大部分的失智者係因症狀嚴重,影響工作、生活,才會就醫,接受檢測評估。去年起,國際失智症相關研討會提出「生物標記」確診方式,藉由腦部正子來了解腦部是否已有類澱粉沉積,或抽血檢驗,只要結果異常,即使尚未出現症狀,仍可確診為失智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表示,正子檢查用於檢驗阿茲海默症,這是失智診治的一大進展,但每次檢查要價近8萬元,且可能出現偽陽性問題,因此,不適合用於普篩,但可讓協助臨床醫師診斷更為精準。


▲近期失智症藥物研發出現曙光。

部分歐美國家針對失智症防治,啟動廣泛篩檢計畫,對於國內醫界尚無共識。甄瑞興表示,傳統失智症治療,往往必須等到「確診」之後,才能用藥,延緩惡化速度。最新趨勢則是只要自覺老化,個案記憶力減退時,即可就醫,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即接受「生物標記」高階影像及血液檢查,但費用高達10萬元。


目前臨床診斷失智常見使用各種問卷,只能評估當下受測者的心智狀態或認知功能退化程度,不能提前預測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台大醫院特聘兼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兼任教授曾文毅提出的「大腦神經年齡檢測」,將MRI腦部影像運用人工智慧預測大腦年齡,假設腦齡比實際年齡年輕,表示大腦目前很健康,若腦齡比實際年齡老10歲以上,就表示五年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非常高,應提高警覺,開始改變生活型態,或是進行健腦活動,有機會幫助大腦逆齡回春。建議35歲以上就可以檢測,不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才做。



及時診斷治療 高風險族群納失智篩檢

專家建議有家族史、三高及中風,或頭部外傷、肥胖、憂鬱與聽力障礙等失智高風險群,應納篩檢機制。醫師建議,自覺老化或記憶力減退就應就醫,「不是為確診,而是防失智」。

「及時診斷、治療,這對失智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說,大部分國家仍不鼓勵「失智普篩」,主要考量為耗用眾多資源,但效益有待驗證。不過,失智症政策綱領3.0應納入高風險族群篩檢機制,例如,具有家族史、三高及中風,或頭部曾受外傷、肥胖、憂鬱、聽力障礙等高風險族群,則可考慮篩檢。


失智綱領3.0建議與高風險疾病整合

「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3.0」最慢將於明年底出爐,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建議,國健署與醫院於社區成立「腦健康中心」,宣導預防失智症,且安排早期問卷篩檢。再者,健保署推出糖尿病共照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等,也可結合失智症篩檢,希望失智症政策綱領3.0能夠順利整合。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王培寧認為,失智症政策綱領3.0應妥善規畫共照中心、失智據點未來走向,因為失智與失能兩者之間有著很大不同,讓失智與長照體系更密切融合。另在醫事及照護人員的訓練上,加入失智照顧的進階訓練。



失智症政策 專家:應納高風險群篩檢
「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三點○」最慢將於明年底出爐,專家建議有家族史、三高及中風,或頭部外傷、肥胖、憂鬱與聽力...
失智症應及早發現介入照顧 專家籲推動高風險族群篩
衛福部統計,國內失智者逾30萬人,隨超高齡社會到來,失智者愈來愈多,「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 2.0」將於明年...
年輕型失智症對家庭衝擊大 卻幾乎沒有社會福利支援
我國有近卅七萬失智症患者,其中卅歲至六十四歲年輕型失智症逾一點四萬人,這族群常需奉養父母或養育孩子,生活壓力沉重,但現有...
【Podcast】Ep15.失智症會不會遺傳?可以預測發病年紀、提早預防嗎?博恩爸爸、台大醫師曾文毅的大腦逆齡研究|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經常接收到來自子女的發問,擔心自己會跟爸爸或媽媽一樣罹患失智症,親子之間的大腦疾病是否有遺傳關聯?台


除失智人口攀升 還有「獨居失智」及「照護人力」問題

依據一一二年六月底銀髮安居資料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中,獨居占廿三點三三%、老老照顧占十二點三六%、非獨居且非老老照顧占六十四點卅一%;其中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女性獨居長者占女性長者比率廿二點七六%略高於男性之廿二點七一%,七十五歲以上女性獨居長者比率廿六點一二%高於男性之廿一點九八%,女性長者獨居比男性多。

台中一處民宅晚間突然起火,一位獨居老婦受困其中,消防隊及時將火勢撲滅,老婦受到嚴重驚嚇,坐地喃喃自語,反覆說著「要回家煮飯」,警消當下以為她驚嚇過度,僅協助安撫她,後續經社會局協助後發現老婦自從喪夫後,靠資源回收生活,幾乎沒有社交生活,獨居近五年的時間,近期已漸漸失智,那天失火的晚上,她肚子餓想吃飯,卻只開了火沒有放任何料理,讓鍋子乾燒而釀出火災。


▲台中老婦喪夫後獨居近五年,缺乏社交出現失智症狀,因肚子餓煮飯險釀火警。

「這類案例太多了」,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說,台灣的高齡者以女性占多數,先生離世後子女離巢,幾乎都是自己住在無電梯公寓中,許多長者初期獨居時,身體狀況良好,但漸漸身體出現狀況,加上對失智病識感不高,常常是出事才被發現屬於「獨居失智」的患者。

即便有人照顧,不少照顧者面對失智照護,最深的困擾,即是失智長者日間若沒有消耗足夠的體力,夜間活動力,恐比白天還要旺盛。國內積極布建長照資源,卻以日間照護為主,失智症者時常對時序混亂,有時夜間的活動力比白天還要活躍,但國內長期缺乏夜間照護服務,照顧者早上上班,雖然可將長輩送到日照,但晚上還是得自行照顧,有時想要喘息,卻找不到資源協助。





失智症帶來的經濟衝擊


衛生福利部「2017-2025 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摘要」中指出,2015 年,全球失智症照護成本估計約為8,180億美元,相當於1.1%的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約從在中、低收入國家失智症照護成本佔了國內GDP的0.2%,到高收入國家的1.4%。預計到 2030 年時,全球失智者的照護成本將增加至 2 兆美元。

失智是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漸進式的退化導致患者無法自理生活,須仰賴他人照顧,衛福部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執行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失智者每人每年平均醫療費用支出高達53.3萬元,高於無失智症者31.9萬元。此外,失智症照護成本更高,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推估,每位失智者每年照護費用約在17至48萬元不等。


▲失智症所需龐大的醫療及照顧成本。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衛福部每年編列「發展失智社區照護服務」預算,112年度為10.5億元,113年度為11點02億元,「失智政策綱領2.0」行政會相關部會亦編列相關預算;政府政策希望及早介入,避免患者進入「精神行為症狀」(BPSD)失智情況。

這些數據皆顯示,失智症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全球醫療健康議題,不僅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經濟皆產生重大影響,也為醫療和社會福利系統帶來巨大負擔。


我還有家庭要養,失智了該怎麼辦?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表示,失智症人口增加,有些屬於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者,正值中壯年,為家中主要經濟支柱,確診時,幾乎難以置信,無法接受,焦急問著「該怎麼保住工作?」

現有長照及社福政策以高齡失智者為主,而年輕失智者不符合申請低收資格,也無法獲得合適的支援服務,身處社福邊緣,幾乎沒有容身之處。一旦65歲以下年輕型失智者失業,並無任何社會福利支援,原本肩負家庭經濟重擔,可能風雲變色,全家垮了下來。部分個案未婚,只能由年邁雙親照顧,處境悲慘。





你的習慣會導致失智嗎?


據推估,台灣約有70萬名輕度知能障礙者多數未被診斷,因應需求,不少醫療院所推出自費做「腦齡檢測」,但需定期篩檢才能達到預測效果。

由於有個體的差異,如果想提早預知是否有進行性腦部萎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篤學說,或許可以從60歲就開始做腦齡檢測,每5年做一次,比對自己腦部變化,在腦部出現稍微萎縮的情況下,及早做「健腦」運動,降低演變為失智症的風險,通常腦齡比實際年齡高5歲,就是認知功能障礙的高危險群。


根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簡稱失智旅人)所進行的「2024快檢視!你的生活型態離失智症有多近?」調查,共有1663人參與。調查結果顯示,依然有35.9%的人誤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同時,43.7%的受訪者認為罹患失智症後,失智者的日常生活必須完全依賴他人協助。不過,調查也發現,當家人出現明顯的性情變化時,民眾較容易察覺異常。因此,除了進行失智症預防外,提升對失智症的認知與了解也同樣重要,這有助於理解預防的必要性及相關方法,進而更有效地防範失智症的發生。



坊間的健腦運動非常多,葉篤學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學習」,但學習方式不是只是人去上課,而是吸收後輸出,如學語言,吸收單字後要立刻會使用,或是讀完一本書後撰寫讀書心得,這些方式能大量活化腦區,維持腦齡不老化。

根據「失智旅人」的調查,還發現不同性別在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上也有些微差異。男性普遍偏好運動,例如有氧運動、重量訓練等體能活動;女性則更偏向社交活動,以增強情感連結。然而,無論性別,大家都會從事心智活動,如學習新知識或參與智力遊戲,這些活動對大腦健康都有顯著益處。



刊登在《細胞》(Cell)子刊《神經科學趨勢》(Trends in Neurosciences)的研究表明有一些可改變的風險因素,特別是在中年,會影響失智症的後期發展。專家表示,透過進行必要的生活方式改變,高達40%的病例可能是可預防。

除了運動、社交與心智活動,生活飲食型態對於預防失智症同樣至關重要。根據「失智旅人」的調查顯示,多數民眾每天能穩定攝取豆類、魚類、肉類、蛋類等蛋白質來源,以及維生素B群。然而,其他食材及保健食品的攝取則因個人需求與身體狀況有所不同,需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補充。






你的大腦健康嗎?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即使年紀大了,腦神經仍有可塑性,就像鍛鍊肌肉一樣,腦神經連結會「用進廢退」,因此認知活動有助延緩退化。運動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減少心血管風險、增加腦神經營養因子,這些都能保護大腦,減少血管性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發生的風險。

一篇刊登在八月美國神經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從事休閒活動可以降低17%失智風險,其中以認知活動效果最佳,可降低23%失智風險;體育活動、社交活動分別降低17%及7%的失智風險。


哪些是預防失智的休閒好活動?

認知活動:

閱讀、寫作、繪畫、插花、化妝、編織、唱歌、玩桌遊、演奏樂器、製作工藝品。

體育活動:

散步、跑步、游泳、打球、跳舞、瑜伽、騎腳踏車、使用健身器材。

社交活動:

涉及與他人溝通的活動。例如參與課程、加入俱樂部、志願服務、探望親友、參加宗教活動。







響應夥伴


udn元氣網

元氣網作為全台第一大健康媒體,具備最新最即時的健康醫療新知、專業醫療解析以及多元豐富的健康內容,並擁有疾病、養生、減重等多元主題影音及線上課程,以簡單、親近的方式提供專業、正確的醫療照護問題的解決方案與健康知識,同時具有各領域專業醫療從業人員在線諮詢,給予正確的指引與建議。幫助大眾即時獲得醫療新知,及時解答健康疑慮。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

失智症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可能長達8至10年,對失智者及照顧者來說,都需要喘息空間和抒發管道。2016年成立的「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倡議、建立,提供最即時、專業的醫療資訊,解答各種疑難雜症,迄今已回答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運用社群網站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


禮來

禮來公司致力於將科學轉化為治療的醫藥公司,為全世界人類提供改善生活的藥物,以解決世界上重要的健康挑戰、重新定義糖尿病照護、治療肥胖症並減少其最具破壞性的長期影響、強化對抗阿茲海默症疾病的努力、針對使人衰弱的免疫系統疾病提供解決方案,並將最難治療的癌症轉化為可控制的疾病。








專題統籌執行 / 陳韻如
專題企畫 / 陳韻如、洪彩婷
專題採訪記者(依姓氏筆畫排列) / 沈能元、林琮恩、陳雨鑫、廖靜清、劉星君、羅方妤(編譯)
視覺設計 /薛羽涵
網頁製作/ 薛羽涵
監製 / 吳貞瑩、魏忻忻
受訪專家群(依姓氏筆畫排列)/王培寧、祝健芳、徐文俊、陳筠靜、湯麗玉、劉建良、甄瑞興
問卷專家群/王培寧、毛慧芬、陳俊佑
圖片來源 / 聯合報系資料庫、美聯社、AI生成、123RF
製作單位 /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協力單位 / 聯合報新聞部視覺設計中心
**專題部分內容擷取自元氣網**

2024.10



icon_Back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