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統計,2031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將超過47萬人,2041年接近68萬人,失智人口持續攀升,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我們都不想失智,不希望大腦這片森林遭受摧殘,但是,醫療科技可以預知失智嗎?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製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及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表示,目前有以下四種檢測失智症風險的方式:

根據聯合報《全台失智症大調查:快檢視!你的生活型態離失智症有多近?》中的一項調查「失智症是老年人的專利,中年人不會罹患?」

結果顯示,94.6%的受訪者選擇「不是」,表示大多數民眾具備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失智症候選人的認知,但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應該進一步做檢測?

❝ 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過程,也不是老年人專屬疾病! ❞

根據聯合報《全台失智症大調查:快檢視!你的生活型態離失智症有多近?》結果顯示,大部分的人都有參與社交或心智活動的習慣,這些行為不僅有助於身心健康,也為生活增添了豐富的體驗。

從數據中可以觀察到,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通常會進行例如親友聚會、公益活動、志工服務等。而參與心智活動的人則偏好學習新知、閱讀書籍、玩桌遊或參與創意性活動,這些行為有效地刺激了大腦運作與創造力。

進一步來看,這些活動可以分為三類:

  • 身動 :包含運動、爬山、跳舞等,透過身體的活躍來促進健康。

  • 腦動 :如學習新知、解謎、下棋等,專注於智力與創造力的提升。

  • 互動 :強調參與性與互動性,例如參加聚會、社區活動、志工服務等,增強社會連結。

身動、腦動、互動:

看民眾都在做些什麼?

身動、腦動和各類互動對大腦健康都有明顯的正面影響。快來看看本次調查結果大部分的民眾在從事不同形式的社交與心智活動都做些甚麼吧! (文字雲中的字體越大,代表越多民眾從事該項活動。)

那麼,檢測後發現有失智症風險,如何根據自身的生活習慣與偏好來規劃更適合自己的個人健康計畫呢?讓生活更加充實,同時提升身心健康!

近幾年,失智症在診斷工具和治療上都有新的突破,去年(2024)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核通過一款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新藥,主要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患者,治療18個月,可延緩退化5個月。

如果能提早發現,並且在病程早期就服藥,加上其他非藥物處方箋,可以停留在早期階段大約5到8年,對於病人生活品質及減輕家人照顧負擔幫助很大,也凸顯早期診斷的意義與重要性。

想像大腦是一座森林,帶來清新自然的感受,讓我們生活得舒服自在,然而,若是森林開始冒出火光,原本的愉悅就會開始變調,若逐漸蔓延成難以撲滅的大火,勢必釀成可怕的災害。

事實上,腦火並不是天馬行空的說法,而是曾經被中研院用來形容大腦神經發炎的情況。沒錯,大腦也會發炎,而且與失智症息息相關。

人體任何部位都有可能發炎,也包含大腦。

發炎,是人體正常的防禦機制,當面對病菌、異物或受損細胞,免疫系統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將它移除,其目的是保護身體並啟動修復過程。急性發炎可以立刻察覺明顯反映,例如紅腫熱痛,但如果無法及時修復,就會導致慢性發炎,對身體造成健康問題。

過往文獻指出,大腦神經發炎是神經退化疾病(譬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亨丁頓舞蹈症等)的重要致病原因,不只是神經退化疾病,還有中風、創傷型腦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腦部病變都和神經發炎有關,這些生病或發生創傷的腦中大量出現發炎細胞以及與發炎相關的物質,造成細胞的損傷,加劇神經發炎反應。

以失智症類型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來說,形成阿茲海默症的過程是大腦出現類澱粉蛋白,生成濤蛋白,之後造成神經退化。從病理上來看,在這兩種不正常的蛋白旁邊,都會有非常多的發炎細胞,人體的第一反應是先產生發炎反應,把外來物移除,但無法完全移除時,發炎反應不會消失,而是變成大腦慢性發炎現象。

❝ 臨床研究也發現,當人體血液中的發炎指標比較高時,的確失智症風險也會升高。 ❞

再次走進大腦這片森林裡,此時伸手不見五指,無論怎樣集中精神都看不見方向,茫然無措,就像是被濃霧蓋住,這稱為腦霧現象(Brain Fog)。


腦霧一詞開始被廣泛討論是始於新冠肺炎期間,很多人染疫後出現「長新冠」後遺症,常見症狀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患者感到自己的大腦跟之前相比變得較不靈光。

 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因新冠肺炎病歿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但不是新冠肺炎才會引起腦霧,其實睡眠不足、壓力太大都會。

腦霧出現的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跟失智症很類似,但,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根據《腦霧:腦退化自救、預防失智,腦科醫師教你大腦重置,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一書中所說,如果把失智症比喻作電腦的硬碟壞軌,代表我們再也叫不出需要的檔案;而腦霧就比較像是電腦因為過熱暫時當機,可能重新開機,或把硬碟重整一下,就可以繼續運行地很好。

 儘管腦霧不等於失智,但兩者卻也息息相關,治療腦霧,維持大腦健康狀態,絕對是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之一。


做好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飲食,日常飲食中少接觸容易引起發炎反應的食物,例如油炸類,而是多吃抗發炎的食物,例如蔬果類、魚油,可以降低失智的風險。另外生活習慣例如睡眠、壓力、吸煙、喝酒也跟身體的發炎反應有關係。

其實三高問題尤其糖尿病和肥胖代謝症候群,都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長期下來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所以,如果有上述問題,而且開始感覺到記憶力下降、腦力變差,就要有警覺可能是失智症高風險族群。

監製/吳貞瑩、陳韻如

專題企畫 /陳韻如、楊孟蓉、葉三元

專題內容撰寫/楊孟蓉、陳韻如

專題採訪記者/楊孟蓉

視覺設計/葉三元

網頁製作/葉三元

受訪專家/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 王培寧

製作單位 /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專題部分內容擷取自元氣網**

2025.03

icon_BackToTop